6月5日上午,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南京神农智慧农业研究院等协办的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在徐州铜山举行。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唐明珍、二级巡视员王昭,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钟卫华、铜山区委副书记刘光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龙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江苏各市县农业推广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150余名专家代表参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小虎等代表研究院参与本次活动的组织和技术产品推介。
曹卫星充分肯定了本次现场观摩会的重要意义,表示徐州地处五省通衢,农业体量大、区位好、辐射面广,现代农业应用与示范走在江苏前列,并在黄淮海区域有极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曹卫星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任务要求,一是完善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推进数字农田向精准化作业、智慧化服务转变,既要抓关键技术创新,还要抓装备系统研发,推进技术向产品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二是构建智慧农场应用模式,形成农田、农场、农区多层次技术体系,推进技术、产品、平台向应用载体转化,把握好发展规模尺度,构建新农科核心技术可嫁接、可移植、可推广的面向生产运用新模式;三是加强政产学研协调联动,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创新协作网络,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切实加强与现代农业企业的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陈发棣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智慧麦作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农业强国建设、集众智聚共识的生动举措。陈发棣指出智慧农作技术以农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农情长势的立体化监测、栽培处方的定量化设计、农田管理的精确化作业为目标,在铜山和典型农作区开展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智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引领性技术指导和示范模式。他希望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彼此携手、产教协同,联合打造更加广泛、紧密的共同体,以切实有效的行动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昭指出,发展智慧农业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智慧麦作技术的研发对农作物全要素全流程智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价值,南农大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技术集成必将在生产示范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与推广。

钟卫华强调,各地农业公司要推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助推徐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加强合作,让更多的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新机制在徐州落地生根。

郭天财对本次现场观摩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通过观摩让参会代表进一步看到了农业科技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示范模板,看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的代表典范,看到了未来农业的美好前景。

王龙俊指出,现代农业迫切需要智慧农业技术,要切实推动农业生产向少人化、无人化方向发展,着力建立一套更客观、更轻松、更智能的手段来快速获取实时数据、科学指导田间生产,为政府决策提供智慧支撑。

交流会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苏垦农发农科院等部门领导和与会专家现场交流。

观摩会现场张小虎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在数字农田、农情遥感监测、耕种管收精确作业装备、智慧农作服务系统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我院工程师谢仕奇、缪雨清协作演示了相关技术产品。








据悉,新华社、新华日报、科技日报、新江苏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此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南京神农智慧农业研究院是由南京溧水区人民政府、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南京)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运营实体为神农智慧农业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智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制、系统集成、生产销售的科技企业。注册地在南京溧水区白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公司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学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建成国内一流的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和产品供应商。重点围绕农业传感器、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遥感服务、农业智能装备和农业决策系统以及智慧农业规划等开展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公司立足江苏南京,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提供优质的智慧农业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