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3月下旬以来,我国黄淮、江淮等主要小麦产区持续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叠加频繁的大风天气,导致土壤失墒加剧,旱情快速蔓延。当前正值江苏冬小麦灌浆初期至抽穗扬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阶水分需求达到峰值,持续干旱胁迫将直接影响穗粒形成与灌浆速率,对小麦产量构成直接威胁。为确保江苏夏粮丰收,保障夏粮安全,根据国家气象局、农业农村部及地方农业部门公开数据,本报告旨在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对比、当前旱情评估及未来天气预测,系统性分析江苏省2025年春夏旱情,并提出科学应对建议,为抗旱保丰收提供决策依据。
以NOAA中江苏区域的徐州泉山区、赣榆、淮阴、射阳、南京江宁区、东台、溧阳、启东等8个气象站点为例,与1980年以来的降雨与温度做对比,开展当前的气象分析。
2.1 降水持续短缺
整体而言,2025年4月份,江苏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平均偏少八成以上,特别是江宁、溧阳、启东等站点,为历史最低(图1)。并且3-4月的降雨也明显不足,多数站点也是在历史最低的几年之一(图2)。尽管4月下旬全省出现两次弱降水(21-22日、27-28日),但累计雨量不足10毫米,对旱情缓解作用微弱。五月初预报的三次雷阵雨(4月30日、5月3日、5月5日)以分散性小雨为主,局部中雨,且伴随强对流天气,实际补水效果有限。

图1 江苏省主要气象站点1980-2025年每年4月总降雨量

图2 江苏省主要气象站点1980-2025年每年3-4月总降雨量
2.2 气温异常偏高
4月全省最低、最高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左右,其中淮北及沿淮地区偏高幅度达1.5℃以上(图3、图4和图5)。4月下旬至五一假期前,高温进一步加剧,徐州、宿迁等地最高气温突破32℃,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冠层的水分蒸腾,导致旱情向深层发展。五一假期期间,沿江和苏南地区最高气温预计达35-36℃,暖干气候特征显著。

图3 江苏省各气象站点1980-2025年3-4月日均最低温度分布图

图4 江苏省各气象站点1980-2025年3-4月日均最高温度分布图

图5 江苏省各气象站点1980-2025年3-4月日平均温度分布图
2.3 大风加剧失水
今年4月以来,全省频繁出现7-8级阵风,沿海及江河湖库阵风达8-9级。五月初,由高空冷高压与温带气旋共同作用,部分地区7-9级短时大风仍将持续,进一步加速农田表层水分蒸发。2025年春季(3月和4月)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显著减少,温度显著上升。这种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对春季小麦的生长极为不利,可能导致小麦缺水、发育迟缓甚至死亡。持续的干旱还可能影响土壤墒情,增加灌溉需求,加重农业负担。此外,干旱可能引发森林火灾风险,威胁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
预计未来10天,西北、华北、黄淮等地降水不足10毫米,大部气温偏高2~5℃,华北南部、黄淮南部及西部、陕西关中等地土壤缺墒将持续或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小麦抽穗开花。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1~3℃,东部降水量有10~25毫米,阶段性低温多雨对过湿地块散墒不利。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江南、华南多降雨过程,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中江南南部、华南北部以及西南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8成,利于库塘蓄水,但强降水易导致油菜倒伏、病害高发,部分低洼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高(图6)。

图6 2025年5月全国农业气象风险预测示意图
(标注:黄淮旱区、江南强降水区、东北低温区)
针对当前江苏省小麦生产面临的严峻旱情,结合气象数据与农业实际,提出以下综合性生产建议,旨在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影响,保障夏粮稳产。
4.1 科学调配水资源,实施节水灌溉
针对苏北、江淮等特旱区域,需建立分级供水机制。苏北丘陵区土壤墒情已普遍低于作物需水临界值,应优先采用移动式滴灌设备,每日灌溉量控制在20-30立方米/亩,重点保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的水分供应;对于灌溉设施薄弱区域,建议紧急铺设临时输水管道,替代明渠输水,可有效降低30%以上的水量损耗。
4.2 强化农艺抗旱措施,提升作物抗逆性
在水分胁迫加剧的田块,需采取“保水+补养”双管齐下策略,喷施抗逆性相关的试剂,减少干旱高温的损失;对播种基础差、群体不足的弱苗田块,可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旱能力。需特别注意,中耕与追肥作业应避开日均温超过30℃的高温时段,防止加剧植株应激反应。
4.3统筹病虫害防控,降低灾害叠加风险
加强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施药时间应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免高温导致药液快速蒸发,同时添加有机硅助剂提高药剂附着率。对于已出现点片枯死的田块,需及时清除病株并集中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4.4 推进智慧灌溉技术应用,提高决策水平
全省层面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网络,获取土壤水分、温湿度、降雨量、风速及小麦长势,结合当前小麦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制定合理的智慧灌溉方案,并有效的调度移动式灌溉装备,提高灌溉能力。同时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气象、水利部门建立应急会商机制,每日研判水源调度与电力保障方案,确保抗旱措施落地。
4.5 构建长效抗旱体系,增强生产韧性
着眼于气候变化常态化趋势,需从三方面提升适应性:一是品种改良,在旱频区域建立抗旱小麦育种基地,加快节水型品种审定与推广;二是设施升级,规划建设防渗率>95%的地下输水管网,逐步替代明渠;三是政策支持,对采用智能灌溉设备的农户给予购置补贴;四、构建天空地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实时动态监测干旱高温的区域分布,及时预警与干预。此外,建议在3月下旬开展抗旱技术培训,重点讲解水肥一体化、灾害预警解读等实用技能,提升农户自主减灾能力。
2025年春季以来,江苏省遭遇严重的极端干旱气候,降水断崖式减少、气温异常偏高与频繁大风天气叠加,导致土壤墒情急剧恶化,对冬小麦扬花灌浆期生长构成严峻威胁。针对当前旱情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潜在风险,建议政府、农业部门与农户协同联动科学部署,落实差异化措施,合理采用分级灌溉、农艺抗旱、病虫害协同防控等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